恭王府的第三位主人:恭亲王 奕䜣

爱新觉罗·奕䜣
传记-北京

和硕恭亲王是清朝的亲王世系名称,该世系第一位恭亲王为奕䜣(1833年—1898年),道光帝六子,咸丰帝异母弟。袭爵的恭亲王分别为溥伟、毓嶦。

洋务运动的倡导者

辛酉政变后,奕成为清廷中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。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,奕推动了洋务运动。在地方上,他重用曾国藩、左宗棠、李鸿章等一批洋务派官僚。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工业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。并且,奕还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,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,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。他的努力,暂时挽救了清朝的危局,迎来同治中兴。

然而洋务运动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而是面临着重重的阻力。在清廷内部,存在一批顽固派,他们气焰非常嚣张,一些洋务派官僚受到排挤和打击,这是和慈禧的纵容分不开的。

后来,奕因受慈禧猜忌,被罢去议政王职务。

轶事典故

字号别名
奕䜣为道光帝第六子,内称“六爷”,加之精于洋务,与西方人(清人鄙称为“鬼子”)接触较多,故得到“鬼子六”的称号 。又因他被封为恭亲王,故人因其王号称“恭邸” ;死后谥号“忠”,后世称“恭忠亲王” 。

锋芒太露
在与奕詝争夺储位的过程中,奕䜣才华横溢,聪明过人,骑射武功突出,深得道光帝喜爱,却过于锋芒毕露,不善于揣摩其心思。奕詝则在老师杜受田的教导下,投道光帝所好。 一日,道光帝领诸皇子狩猎,奕䜣射得猎物最多,奕詝故意一箭不发。道光帝询问原因,奕詝回答:“正值春季,鸟兽生长繁殖之时,臣不忍伤生以违天和。”道光帝闻言大喜:“这真是帝王之言啊!” 道光末年,道光帝缠绵病榻,自思多年痼疾,将不久于此位。其时,奕詝伏地流涕,痛切异常,“帝(道光帝)大悦,谓皇四子仁孝” [53]。自此“储位遂定”,奕䜣失去了皇位继承权。

恭宝互谑
奕䜣与宝鋆同在中枢供职时,也有一些趣事。据何刚德《春明梦录》载,一日,宝鋆临近散值时如厕,归来时奕䜣还在等他。见面后,奕䜣便笑问道:“往何处撇宝去?”“撇宝”二字,是当时北京对如厕的谑称。宝鋆针锋相对,答道:“那(哪)里,是出恭。”又一日,奕䜣从太庙出来,指着庙碑下的赑屃,对宝鋆说:“汝看这个宝贝。”宝鋆字佩蘅,“贝、佩”音近,奕䜣以此为戏。结果宝鋆应答道:“这也是龙生九子之一。”此处不仅用了既有的“龙生九子”的典故,而且奕䜣正是道光帝的九个儿子之一。 [29]何刚德认为,当时枢臣见面闲谈时,多掺杂以此类玩笑话,用意在于担心一旦在闲谈中说到正事,会导致泄露机要,并认为这也是古人“不言温室树”的用意所在。

父子仇隙
奕䜣的长子载澄品行恶劣,深为其父所恶。据《清代野记》载:奕䜣听说载澄患病时,不但不悲,反而大喜,每天都盼着他死去,所谓请医开药,不过是掩人耳目。很久后,载澄病危,左右侍从把这个消息告诉奕䜣,奕䜣说:“姑且念在父子一场,去为他送终是可以的。”等到进了载澄的卧室,见他侧身卧在南坑上,已经气息微弱,但房中的人都穿着黑绉绸作的衣服,用白丝线在衣身上绣满蝴蝶。奕䜣一见,大怒道:“就为这一身匪衣,(载澄)早就该死了。”头也不回地离开。载澄于是气绝身亡。

藏书故实
奕䜣藏书颇富,恭王府有藏书楼多处,主要有“多福轩”“乐道堂”“正谊书屋”“庆宜堂”等,所藏宋元名椠近百种,如宋板《文苑英华》《文章正宗》《柳柳州全集》《春秋左氏传》《韩昌黎集》《柳河东集》《艺文类聚》《翰墨大全》《王临川集》《东都事略》《文选》等有39部,其中,宋板《文选》《埤雅》各有两部。有《多福轩书目》2册,著录藏书近2000种;《乐道堂书目》1册,著录各处所藏零星之本,精品为多。书画最为精粹,唐、宋、元、明四代名人真迹书画作品有数十幅,如晋陆机《平复帖》、唐代的韩干《马图》;元代赵孟頫、倪瓒等人的画作有数张。进入民国后,所藏古籍书画相继流散,由于索价甚高,国内购买者不能全部购下,部分藏品被日本人购去。部分藏书画印章为“恭邸藏书”“锡晋斋印”“恭王府珍藏书画”“清心斋赏读”“韬华馆”“宝约楼秘藏”等。

恭王遗言

· 反对康梁“改革”
在奕䜣病重期间,慈禧太后、光绪帝频繁慰问,并就他身后的国家大事进行探讨。据胡思敬著《戊戌履霜录》记载,奕䜣在临终前曾告诫光绪帝:“闻有广东举人(指康有为、梁启超)主张变法,当慎重,不可轻任小人。”高层密谈,不大可能被泄露给位卑言轻的胡思敬。但关于奕䜣反康梁“改革”的说法还是流传甚广。
随着研究的深入,后人得知,康梁在变法过程中的地位、作用,都被他们自己后来的精心宣传所拔高。戊戌变法进行的过于操切,确实将大量官员,无论改革者、保守者,都推到了这场所谓“改革”的对立面。这或许是奕䜣之至死反对如此“改革”的原因。不仅是奕䜣,当时包括李鸿章、张之洞、刘坤一在内的重臣,大多也与这场“改革”保持了相当的距离。

· 打倒”翁同龢
在提醒光绪要警惕“小人”之外,奕䜣还有道同样难以证实或证伪的政治遗言:打倒翁同龢。这一记载的来源是《申报》。奕䜣死后一个月,《申报》发表报道称,奕䜣重病期间,光绪帝前来探视,询以朝中人物,谁可大用?奕䜣首先提到了李鸿章,但他因甲午战败而积谤过多(“合肥相国积毁销骨”),一时难以重用,因此,奕䜣认为中央只有荣禄、地方上只有张之洞、裕禄三人“可任艰危”。光绪帝专门问奕䜣如何评价自己的老师、户部尚书翁同龢,奕䜣毫不犹豫地回答说:翁同龢是国家的罪人,“所谓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”。奕䜣去世后不久,翁同龢便被革职,永不叙用。

摘自: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%E7%88%B1%E6%96%B0%E8%A7%89%E7%BD%97%C2%B7%E5%A5%95%E4%9C%A3/1799667